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五指山旅游 > 黎苗文化
什荣:你不再遥远
2018-09-21 11:35 来源: 市文化馆 【字体:   打印

  扶贫纪实文学

  什荣:你不再遥远

  决定去什荣村已是2018年6月。

  什容。什,黎语为“田”,荣,为遥远的深山。什荣村,就是在深山路远的村。

  从市区到畅好乡什荣村的道路如今已是全程硬化,不用半小时就到了乡政府。

  到了乡政府,找温副乡长要有关乡道路硬化的数字,温副乡长不在,去市里开会了。我只好到乡长办公室,找到王秋兰乡长,并说明我的来意,王乡长说什荣很远,问我坐什么车去。当她知道我要走路去时,便与什哈村委会的驻村干部小钟联系,让小钟开车出来接我,并让我去路口等。我急着赶去什荣,匆忙告别这位温文尔雅的女乡长,直奔畅好乡什哈村委会什荣村。我不敢耽误一刻钟,边走边等来接我的车。走出200米后,小钟的小轿车也到了,他是在百忙之中,抽空来接我的。我来之前,我们通过电话,他说他很忙,我也知道驻村扶贫干部的确非常忙,所以决定自己走路去,可最终还是麻烦他跑了一趟。我二话不说,上车奔往什荣。一路上,虽山路弯曲,但都是水泥路。

  20年过去了,原来没路,到土路,如今是水泥路,这是否意味着我将看到与20年前迥然不同的景象?那最偏僻,最穷的什荣村,他们,如今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?曾经的贫困与自卑,是不是已经远离?那些因山路遥远而一辈子没有到过城里的老人们,这些年可有出来城市里看看,买东西呢?可有去看与市毗邻一望无际的三亚大东海?

  20年后的今天,畅好乡政府、扶贫办搬进了新的大楼。20年之前,畅好乡政府还在一幢破旧的三层平顶房里办公。什荣村只是一条鸡肠子山路通到乡政府,什荣村是文体局定点扶贫村,没有公路,车开不进去,扶贫鸡苗、鸭苗送不进去,得开出一条能通车的路。于是,局领导决定发动全体干部职工,参加修路,一铲一锄头地挖路。至今脑海里还清晰地记得,那是1998年我们全局干部职工,坐着解放牌的卡车前往畅好乡,一路上看见的都是茅草屋。到畅好乡番通村车便无法向前开,只好步行到修路的指定地点。我们一直挖到中午,渴了,到村里讨水喝。看见全村都是茅草屋,而且都是破旧、低矮,墙体是用竹片围城的。屋里昏暗、潮湿。没有开水,渴得难耐,管不了许多,接过村民端来的饭水喝个精光。饭水是酸酸的,但很解渴。当我从村民手中接过那碗饭水,我的目光与村民的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间,眼光里隐藏的真情,和如水一般的阳光交织在一起,是那么美,让人心生温柔,顿觉一片澄明。

  过了这么久,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扶贫,特别是精准扶贫的今天,什荣村村民是否还住着低矮潮湿的茅草屋呢?是否还吃着发酸的地瓜饭呢?或许正是因为那一瞬间温情,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牵挂,让我决定重返什荣村的原故吧!

  车继续前行,都是水泥路,似乎20年之前的坑洼不平、蜿蜒曲折人行小道,早已烟消云散。我在想这里的村民不会再因为路途遥远,种植瓜菜,养的鸡鸭和猪要挑着走半天的路到乡里买,而烦恼了。车平稳地向前行驶着,转过一个弯又一个弯,上了一个坡又下了一个坡,始终行驶在山水之间——左右两边是高耸着的连绵山脉,悬崖中间是静静流淌着的畅好河,河岸是成片的农田。

  不用一小时就到了什哈村委会。

  “到什哈村委会了”小钟望着前方稻田边的一间房子说。我顺着看前面的方向,发现什哈村委会不远处有一个村,心想一定就是什荣村了。便问小钟那是不是什荣村,小钟说那是太吴村,去什荣村还有1公里多的路程。他还说农业局在村委会里办油茶种植培训班,什荣村的村长和村民都来参加,你要去什荣村,等培训结束跟村里人去,他没空陪我去。 这位从事文化工作的90后,自从当上驻村扶贫干部,吃在村里,住在村里,走村串户地抓扶贫工作。我这个90年代就开始参加扶贫工作的老同志,扶贫工作的艰巨,扶贫工作责任的重大,扶贫工作的艰辛,我怎么能体会不到呢?我又怎么忍心再让他辛苦呢?我从他一脸的疲惫上,看到了基层一线的干部,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担当与奉献的精神。

  到村委会时,正好农业局举办油茶种植培训班,什荣村的村长和群众都来参加。这是一个采访的好机会,我岂能放过。

  我走进村委会办公室,里面早已坐着一屋子满满的村民,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种植油茶的种植技术。十点后,村民们跟老师到油茶地,听老师现场传授油茶管理技术,施肥、剪枝叶等技术,我追着村民到了油茶地进行采访。当村民们听说我是为了解修这条路的情况而来的,都热情的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关于修这条路的一些事。一个中年妇女激动得说:“以前这条路还是一条小山路时,他们要拿一点东西出去卖,都是靠用肩膀挑。现在有公路了,生活好了,有摩托车了,种点东西或养些鸡鸭都用摩托车拉出去卖,又方便又省时间。”这位妇女说完,开心地哈哈笑了起来,她身旁的几位妇女也高兴地笑了起来。从她们开心的笑容里,我看到她们内心无比满足与幸福。作为首次参加开这条路的我,我能深深地感受到没开通这条路之前,给这一带的老百姓带来多大的困扰,那是无法言喻的。保农村的一位中年男子听到我们谈论这条路,兴高采烈地补了一句话说:“这条路,明年政府又要再加宽成双车道的路面和护栏。”“是吗?那太好了!这样同时能通过两辆车就更方便了。”我比村民们更高兴,喊了起来,仿佛是在给我自家修的路。靠着肩膀挑东西走了近十公里山路出去卖,从没有路到公路,水泥路,现在又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宽一个车道的路面,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,我怎么能不高兴呢?

  十二点多,油茶种植培训班终于结束了,我坐着什荣村文书的摩托车来到了什荣村。

  我在村口下了车,望着这个20年前曾经来过的小村,想找回当年的记忆。找回当年村口边,我曾经喝酸饭水的那间破旧小茅屋。如今,什荣村家家建起了平顶房,甚至是楼房,再也找不到一间茅草房了,不但通入村口的道路,从窄小泥路,变成了宽阔水泥路。村里原来凹凸不平的土泥地面,现在也全变成了水泥地面,全部硬化。什荣村变了,变美了,变得我都不认识了。

  山里的6月总是忽晴忽雨,完全不可捉摸。来的时候还是阳光明媚,到什荣村就下起了毛毛细雨。

  我向一位坐在自家门前的妇女,打听村长住的地方后,向村长家的方向走去。

  村长家是一幢两层楼的房子,我推开铁门走进村长家,村长也刚参加培训回来。正赶上下雨,在房顶上收稻谷。我走上楼顶看楼顶全是稻谷,村长一家人正忙着收谷子。经过楼梯口看见也放着稻谷,房间地板上晾着稻谷,毫无疑问,他家这季是大丰收了。我站在楼顶展望,村民家家忙着在自家屋顶上收谷子,四周是翠绿的青山,一条如白色纱巾飘扬在这青山绿水间,那就是我来的路,是什荣这里一带的黎家人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条路。

  谷子收完后,我向村长说明了我的来意,并向他了解畅好乡到什荣村到这条路修建的情况。这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壮实黎家汉,眼睛里闪烁着泪花,说起他从小亲眼目睹父辈们挑东西走山路去卖,村里有人生病只能砍竹子做担架抬着走路去医院,有的因路途远抬到医院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,人就没了。他说他清楚地记得,98那年开山挖路他刚上任村长,从头到尾整个修路过程他都参加。交通不便,成为什荣村一带地区贫困的根源,要从根本上改变什荣村地区贫困落后面貌,就必须以修路为突破口。市委政市府果断地做出了正确的决定,决定开通什荣通往外界的一条路。身为村长的王启平深知责任重大,跑经费,发动群众参加修路。太吴、什哈、保农、牙日一、牙日二等所有的村民都投入了修路大会战。历尽艰辛万苦,四年后终于打通了什荣村到畅好乡的道路。

  路是通了,可是土路。山里雨多,路面被雨水冲跨冲塌,泥泞,过往车辆随时都有滑入悬崖的危险。我又问王启平这条路是哪年硬化的,王启平回答:“大概2004年或2005年吧,当时是铺水泥铺到保农就停工,说是没钱,后来才接铺到什荣的。”王启平的话,我后来在市发改局从卓主任口中得以证实,这条路确实是2004年动工,五指山市投入300万对这条道路进行改建硬化的,但资金仍然远远不够。资金短缺成为铺路的最大问题,只能铺到保农。2009年又投入2506009.38元,从保农接着铺到什荣。一寸一寸,一段一段的推进,寸寸艰难。可见扶贫工作之艰巨,我党脱贫奔小康决心之坚定。

  什荣村通了水泥路,什容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高兴的与王启平一家人合影后,拽着满怀的喜悦告别了王启平一家,踏上返回的路上,已经是下午三点半。这时我突然觉得很饿,才想起我还没吃东西,早上买的馒头还在包里。我干吃着馒头,大踏步走在20年前走过的路,信心满满地把水泥路踩得噶几噶几响。经过太吴村时,遇见太吴村的三位妇女出工,一边走一边与她们聊着脚下的路,一位叫朱亚妹的妇女兴奋地说:“这路修好之后,干什么都方便了。以前,就因为山路不好走,车进不来,靠两条腿走,到乡政府已经是中午,种点东西想拿出去卖,挑不动。更可怕的事是急病时因得不到及时的抢救而失去了生命,很多妇女因路途遥远,出入不方便,没有好好检查,难产抬到半路,来不及到医院,母亲和没出世的孩子都离开了人世。如今呀,路通了。种出的东西用车拉到乡里或市里买,开车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到乡里。人们生病,给120打电话,车很快就到,人们生病得到及时的治疗。”很快就到了朱亚妹的稻田,分别时,当她知道我走路回畅好乡时叫我找辆摩托车坐,不然要走很久。在什荣时,什荣村长王启平也是这么说的,但我还是决定走路,感受当下在宽阔水泥路上走的喜悦,回忆过去的艰苦,感谢党的好政策。

  我独自一人在这僻静的山路上行走,山里静悄悄的,仿佛听到炸山开路的炮声,叮叮当当挖山声,凿石声。看到人们挑土、搬石来回奔走的身影。这条路倾注着全市人的心血,上至市委书记,下至普通老百姓。

  刚下过雨,山上的树青翠欲滴,路边的格开花开得格外灿烂。我站在最陡的山路上抬眼望去,一望无际的翠绿,回想20年前来到这里时,蜿蜒的鸡肠小道、陡峭的悬崖,令人望而生畏。而这一次,悬崖依然在,山路依然是弯弯绕绕,却没有了畏惧感。是因为路面宽了,平坦了。

  什荣村的路修通了,修好了,解决了什哈村委会6个村庄和乡农场3个小分队的人行路难,也打开了致富的大门。群众在政府的引导下,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,促进了经济发展,增加经济收入,人均纯收入超过3305元。整个村委会6个村小组210户725人。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2户136人,到年底就已脱贫39户132人。

  不仅通向什荣村的路修通了,全乡10个村委会,43个村小组,52个自然村,1个乡农场,3个小分队。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,番通、什奋、番贺、草办等村委会,还通了公交车。

  没来什荣之前,在采访王秋兰乡长时,这位平易近人,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的女乡长,向我介绍了畅好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。她说自从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,畅好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,全乡领导干部团结一致,从书记、乡长到一般干部。实行领导包村,干部一对一包户,从思想、技术、销路上,下真功夫,并采取村委会+村集体经济+贫困户包团、乡政府+合作社+贫困户抱团等发展模式,帮群众脱贫致富。全乡农村人口1502户5158人。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是266户938人,2017年已脱贫243户859人。王乡长还说畅好乡不但做到村村通公路,将来还要争取村村通公交,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好。其实我根本不需要这么辛苦跑什荣这一躺,可以从王乡长的口中知道什荣人们生活的变化,可我还是决定跑一趟,亲眼目睹什荣的变化,目睹什荣人幸福的生活,让心中的那份牵挂不再牵挂。

  雨又开始下,山里的天色黑得很快,4点天就暗了下来。我在山里,如果5点前回不到乡政府里的话,就要夜宿山野了。我着急的奔跑着,已是气踹息息的我,不得不放慢脚步干着急。就在这时,一辆摩托车在我前面停了下来,开车的是一名中年男子,他:“我去乡里,顺路拉你”他的声音很小,语气很平淡,但我听起来,心里却暖暖的。我问他是不是去乡里买菜,他说不是,是去接在乡里上幼儿园的孩子,每天这个时间都出来接。“路通了,好了,村里的人们不但种出的农产品,能用车拉出来卖,还能用车送孩子出来上幼儿园,你们的生活好啊!”我无限感慨着说。不到半个小时,便到了畅好乡。我让他在乡政府门口停车,当我下车向他说声“谢谢”的时候,他仍然淡淡地说:“应该的”我问他是哪个村的,叫什么名,他没有回答只是微微一笑,看了看我就开车走了。他的目光与我的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间,他眼光里流露出的真情,是那么的熟悉——那就是我20年前见过的那个眼光。唯一不同的是眼光里多了一份幸福。

  路通了,什荣村的人与外界的距离拉近了,更重要的是与党的关系更近了,人与人的心贴得更近了。什荣村不再遥远,人心不再遥远……(作者:王蕾)

  

  

   作者:王蕾,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、海南作家协会会员、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。作品散见于《名家名作》《湖州晚报》《中国文化报》《散文诗》《农垦报》《海南群众文化》《海南日报》等全国各种刊物。有作品入选《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》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五指山市人民政府网    中文域名: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.政务
主办单位: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    开发维护:开普云
琼ICP备05000041    政府网站标识码:4690010001    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:46120200004
琼公网安备  469001020000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