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7日,记者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采访时,发现给织女上课的老师,竟然是两个年轻人——刘伟童和黄秀珍,她们来自五指山市畅好农场一个黎族杞方言村落番慢村,其中刘伟童还是一名90后大学生。
今年28岁的刘伟童告诉记者,她从8岁开始就喜欢上织锦,当时妈妈觉得她还小,叫她先好好读书。但她不死心,就跑去通什镇报芭村外婆那里偷学,10岁时就能织成布匹。
2000年,有外地人到村里收购黎锦,刘伟童一件2米长、35厘米宽的布匹,卖了15元。这让她觉越发痴爱自己民族的工艺。
刘伟童不断学习织锦技艺,奶奶、母亲、姑姑都是她的“老师”,五指山市文化馆一有培训,她只要知道就会赶去向有经验的织女讨教。刘伟童的姑姑刘香兰,是一位国家级传承人。
生活和成长在一个织锦世家,耳濡目染,让刘伟童和两个姐姐刘伟娇、刘伟茹从小就接触和掌握传统织锦的技艺。刘伟童后来入读海南科技职业学院,学的是计算机专业,慢慢地能够用电脑设计黎锦图案,并将图案放大,打印出来,照着纸张织锦。
2013年,刘伟童毕业后回到村里,跟大姐刘伟娇一起从事黎族服装设计和加工,每年都能接到一些单位出于聚会或演出需要的订单。
今年5月底,她和同村的黄秀珍接到邀约来昌江,从6月1日开始,对大仍村的80名中年妇女进行黎锦织造技艺提升培训。
“你是杞方言的,这里是哈方言,织锦图案不同,可能手法也不同,会不会搞乱了?”记者问。
“不会,因为黎锦织造的基本技法是一样的,而且,不同方言区的黎锦图案,历来都互相借鉴和采用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”刘伟童自信满满地答道。
说到黎锦的市场前景,刘伟童很有想法,她觉得传统织锦虽然很美,观赏性强,很多游客只是看一看和拍拍照,很少有人会花大价钱购买,但是黎族服装就不一样了,实用性较强,有市场需求。(记者 记者 陈耿)
- 市委
- 市人大
- 市政府
- 市政协
- 乡镇
- 国家部委
- 省市区政府
- 省直部门
- >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
- >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- >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
- >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
- >海南省生态环境厅
- >海南省农业农村厅
- >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
- >海南省商务厅
- >海南省科学技术厅
- >海南省财政厅
- >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
- >海南省教育厅
- >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
- >海南省公安厅
- >海南省司法厅
- >海南省民政厅
- >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
- >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
- >海南省交通运输厅
- >海南省审计厅
- >海南省外事办公室
- >海南省水务厅
- >海南省应急管理厅
- >海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
- >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
- >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
- >海南省统计局
- >海南省林业局
- >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
- >洋浦经济开发区
- >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
- >海南省地质局
- >中国南海研究院
- >海南省供销合作联社
- >海南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局
- >海南省档案局(馆)
- >海南省考试局
- 市县政府
- 其他
主办单位: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文域名: 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.政务
开发维护:开普云
琼ICP备05000041 政府网站标识码:4690010001
琼公网安备 46900102000001号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五指山市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,进入非政府网站
是否继续?